本报讯 (黄湖微融媒体中心 姚玲玲 记者 张瑚滢) 近日,一套深度融合当地资源的特色乡土课程在黄湖校园“生根发芽”。

此次春季试行的课程集结了12位跨界导师,将竹编技艺传习坊、溪流生态观测点、草木染工坊等在地产业资源转化成20余个教学模块,形成“非遗体验+生态探究+美育实践”特色课程,为200余名中小学生认识家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比如在“水源保护”主题课堂中,学生需要完成水质检测实验、设计节水装置、撰写环保倡议书,融入化学、工程、写作等多门学科知识。

又如“未来乡村议事会”模拟课堂,少年要化身村干部、民宿店主、环保志愿者,根据真实案例进行辩论协商,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基层治理逻辑。

“以前总觉得物理公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检测水流速度时才发现课本知识突然变得有温度了。”八年级学生王雨彤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