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杰) 一次合作。
五一前夕,余杭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杭州教室正式落户余杭。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高端交流、平台共建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教育和创新高地。
一组数据。
一季度,全区新设市场经营主体1.52万家,同比增长25.7%,新增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无论是校地深度合作,还是经营主体数据,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所创造出的机遇,正越来越被世人所看到、抓住。扎根余杭,与这座城市重要新中心共同成长,也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的选择。
为何将“橄榄枝”抛给余杭?
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余杭高基数上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今年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47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5%,实现高基数上快增长;
除此之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全市第一;1-2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1%……
一个个数据有力地佐证:选择余杭就是选择机遇,投资余杭就是投资未来。余杭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对高校和企业的吸引力无疑是极大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余杭所需与高校、企业所能具有高度的战略契合。
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在选择落地的时候,既看发展土壤是否肥沃,更看成长是否可持续、与城市是否“合拍”。尤其对于顶尖高校来说,选择与一个地方合作,往往慎之又慎。
作为国内金融教育领域的领军学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此前仅在全国少数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设有教学点,包括北京(本部)、上海、深圳、南京等地。此次扎根余杭,正是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基础与发展前景的综合考量、理性决策,有利于将余杭的创新优势和学院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全面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的话来说,在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学院将始终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先进的办学模式,围绕“一基地+四中心”战略定位,持续打造国际领先的国家级金融教育与学术政策研究平台,努力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金融学院前进。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学院将携手余杭区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交流平台、资源协同等方面深化合作,践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战略,推动金融与科技的产学研用融合,持续增强杭州市和余杭区的金融人才的聚集能力。
一场耐心与定力的“长跑”
选择余杭只是起点,如何让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才是城市重要新中心必须答好的核心命题。
一直以来,余杭凭借制度化系统化的服务保障,将承诺转化为信任,推动合作从意向签约向实质落地转化,确保高校、企业和项目都能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
在助企服务上,作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理念的诞生地,余杭在全省率先打造“一中心一平台”,用线下一站式服务、线上一体化回应的方式,照顾企业、人才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余杭还在全区组建41支服务小分队,下派580名干部成为助企服务员,成立300多家企业服务驿站,针对急难险重需求,随时随地上门为企业办事。
在政策支持上,余杭每年都会迭代优化政策支持保障体系,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科研项目攻关、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保驾护航,同时,依托“余省心”平台推出“白名单”兑付模式,由政策主管部门提前梳理符合条件的企业“白名单”,政策一上线就会由平台自动推送消息,企业只需在线发起申请,平台会比对“白名单”及时兑付,推动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_欧洲杯官网投注补贴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以今年出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为例,已累计兑现相关资金近40亿元。
在要素保障上,余杭紧紧围绕企业和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化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业兴盛、梯度培育和要素保障五大策略,在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空间需求、金融需求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打造“1+4+X”产业政策体系,高水平推进产业生态“建圈”、产业“强链”。
“我在4月27日走访了余杭,他们为我们展示了很棒的技术。如果他们所说的技术都能成真,杭州将比我想象得更接近天堂。”日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在接受浙江媒体采访时谈到。而谈及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行政方面的态度,并不是管理和控制,而是提供服务,对于科技创业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很大的优势。”
正如梅彦昌校长所看到的,一系列“真心实意”的举措、“真金白银”的政策,提升了营商环境服务效能,释放了市场经营主体活力,也为企业选择扎根余杭有了扎实基础。
当高校和企业的发展愿景融入城市未来,扎根余杭正变得可感、可信、可行。期待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的故事,未来在余杭,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