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通讯员 姜毕枫)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一时间,体重管理门诊在网上网下引起热议。
余杭多家医院已设立体重管理、减重多学科联合等门诊。这些门诊到底能解决啥问题?哪些人群适合就诊?记者进行了采访。
浙大一院良渚分院(余杭一院)开设了多学科减重联合门诊。以内分泌科、中医针灸科、营养科联合诊疗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改善代谢、调理体质实现科学减重。
30岁的胡先生身高170公分,初诊时体重达130公斤,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按照门诊提供的个性化方案,经过6个月的治疗,胡先生体重降至86公斤,血糖、血脂、血压也恢复到正常值。
“我们为患者设置的目标是在3-6个月内至少减重5%,或达到目标体重,减重速度为每月2-4公斤。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降低体重,还要实现‘体重管理+慢性病管理’双重达标。”余杭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玉章介绍,“减重过程中,体重容易反弹。我们会定期随访记录体重、微量营养素及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变化,再结合饮食运动情况,及时评估调整方案。”
目前,减重联合门诊每周开诊半天,每次接诊10人左右。记者发现,该门诊有一套精细的诊疗流程:患者挂号后,由内分泌科医生首诊,完成内分泌与代谢评估后进入多学科会诊;营养科医生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制定营养干预方案,开具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中医科医生则运用体质辨识、舌脉诊查,制定中药、针灸、穴位埋线等方案。最终,患者会得到一份量身定制的体重管理计划,涵盖饮食、运动、药物、中医调理等各个方面。
在余杭二院五常分院体重管理门诊,记者遇到了34岁的郑女士,目前她正在接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改善脾胃功能、提升脂肪代谢。
郑女士身高162公分、体重78公斤,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不仅有体重超标的困扰,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两周前,她来到门诊做了专业检测,得到了一份人体成分分析报告,详细记录了其体重、体成分检测数据(体内脂肪、肌肉、水等含量),还细化到体型分析、腹部肥胖分析等。
主治中医师陈佩为郑女士开出了营养、运动、药物三张处方。“我们为她安排了拔罐、艾灸、针灸,还有两周一次的穴位埋线疗法,另外还推荐了有补气、健脾利湿功效的中药茶饮。”陈佩说。
陪伴式诊疗是体重管理门诊的一大亮点。郑女士告诉记者,在微信群里,她每日都会打卡饮食、运动情况,医护人员随时点评指导,还会定期发布八段锦教学、健康饮食等科普内容。
记者在郑女士的减肥体重记录表上看到,28天的计划表还没过半,她的体重已减轻3.5公斤。“距离短期目标70公斤已迈出一大步,身体轻盈了,感觉精神状态也更饱满了。”郑女士说。
据悉,五常分院面向儿童也设有体重管理门诊,每月接诊人数达100多人,以膳食、运动指导为主,配合耳穴压豆、揿针等中医疗法。
除了慢性病患者、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者,想生育的肥胖女性、追求身材管理的人群也适用于体重专科门诊。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的BMI范围在18.5至24之间;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28就是肥胖。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对于希望通过减重改善身体状态的人群,高玉章建议,少吃油腻、高糖食物,早吃晚饭、少吃夜宵,吃饭八分饱;避免久坐,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活动,并适当开展抗阻力运动;尽量每日23点前睡觉,避免熬夜影响生物节律。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辅助减重,应根据全面检查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