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通讯员 郭孟凡 杨鸿琳) 3月14日19时许,余杭非遗夜校的“古法制香”课程准时开讲。该课程有10个课时,从认识常见香料到了解中国香文化,其间还会教学员制作香包、体验古法制香、线香制作等。

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拾花、读书、侯月、寻幽被称为“古人十大雅事”。中国香文化传承已久,有数千年的历史,宋朝文人更是对香痴迷,在雅集、读书、品茶时总要燃香才算完满。宋元是香文化鼎盛时期,香料是“市舶司”中收入最大宗的物品之一,《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

课上,17名学员跟着宋韵香局主理人汪彬彬学习古法制香。“古人制香往往取材于大自然,根据不同需求,加入相应的中草药,能起到缓解疲劳、清新空气、提神醒脑的作用。”汪彬彬是一名手工制香师,多年深耕香行业,在香熏历史、香方典籍、制香技法上颇有心得。

据悉,余杭非遗夜校在余杭文化中心、良渚大屋顶SPACE等处同步开启招募,课程涵盖植物染、烧箔技艺、绒花技艺、古法制香、古画修复装裱、陶艺塑型、木刻套印等共7项,授课老师大多是非遗传承人,或是专注技艺多年、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