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方玉豪 记者 张瑚滢) 福寿螺,听似吉祥美好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对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夏季正值福寿螺繁殖高峰期,粉色螺卵挂在田间作物茎部,非常显眼,正是清剿的最佳时机。

近期,区农业农村局收到各级媒体、公开热线、抖音微博等平台反映发现福寿螺等信息,共计30余条。为巩固福寿螺防治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安全,我区全面启动福寿螺专项整治工作。

据专家介绍,福寿螺对水稻、蔬菜等作物均有危害,尤其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它几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幼螺、成螺会咬食水稻叶及分蘖,使水稻因为分蘖降低而减少有效穗,进而造成减产。福寿螺对农业生态系统来说,可谓是“祸”不是“福”。

本次整治工作按照“部门指导监督、属地开展实施”的原则,通过河道保洁、人工灭螺、建立收购点、稻鸭综合种养等举措,着力推行防治结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整治期间,属地每月开展一到两次集中治理行动,群众如在河道周边或田间发现福寿螺或其卵块踪迹,可直接联系区农业农村局,交由专业人员进行集中整治。农户可联系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专业机构,通过采用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对福寿螺进行集中统一防控。

整治时间将持续至9月,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农户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加强对福寿螺卵和成螺的防治。

整治方式一:物理防治。对河道、沟渠、池塘和农田进行人工捕螺摘卵,捡拾成螺、卵块,对收集的福寿螺及卵采取消毒、粉碎、深埋等处置,集中销毁。

整治方式二:化学防治。在农田、小微水体等封闭型非饮用水域,可按规定使用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45~55克/亩喷雾或6%四聚乙醛颗粒剂400~544克/亩撒施;或每亩撒施茶皂素4千克或茶麸20千克。需注意的是,与周边已发生福寿螺的农田、沟渠统一防控,并注意在休药期后方可排灌水。

一只福寿螺可藏6000条寄生虫,因其繁殖力惊人,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将对当地的水生贝类和植物产生严重威胁。国内已将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

资料显示,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被当成可食用的经济型螺类引入我国,但由于口味不佳,市场销量惨淡,被大量遗弃或逃逸,扩散到农田和天然湿地。

由于福寿螺携带寄生虫多,建议不要食用。当食用没有煮熟的福寿螺时,会造成人体感染而致广州管圆线虫病,这个病潜伏期多在1周到2周,线虫可能会钻到大脑,破坏神经系统。有些不法商贩可能把它混成田螺、海螺,喜欢在街头“撸串”的市民一定要注意甄别。

平均每一只待产的福寿螺能够产出200至300颗卵,若不及时加以治理,入侵速度会非常快。如清除难度较大,且清除环境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时,请向农业农村部门报备,让专业人士来进行及时处理,联系人:区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姚伟锋,电话:8916652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