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音色嘹亮的竹笛要经过选料、烘烤、锯节、打磨、校音等70多道工序

位于紫荆村的中泰竹笛展示馆

(记者 张瑚滢) 你可曾听过汉唐盛世的笛韵悠扬?可曾见过风吹拂竹海的一浪又一浪?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十大乐器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

说到制笛,不得不提“中国竹笛之乡”——中泰。在中泰街道紫荆村这个人口规模不到3000人的小乡村,一年可生产300多万支竹笛,占全球竹笛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以竹笛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年总产值达3.5亿元。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小乡村如何用一支小小的竹笛吹响了乡村振兴“共富曲”?

小乡村里藏着无限可能

中泰竹笛之所以能“独步天下”,原材料是最大优势。

距离杭州市区近30公里的紫荆村,九成以上为山地,1.5万亩山林中有1.2万亩苦竹林。苦竹的竹节长、竹身圆,两头均匀的“身形”正是做竹笛的好料。

中泰苦竹的好天赋也得益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据检测,紫荆村土壤的含铜量较高,长出来的苦竹结实且富有弹性,能在烘烤、校直环节经受住高温考验,不易断裂。

据传,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中泰伐竹制笛。自明洪武年间起,中泰苦竹就被制成笛子,供奉朝廷。宋代诗人范成大游余杭天柱峰时曾作诗句“疆场决胜飞鸣镝,诗话文章赖尔传”,赞美的就是中泰竹笛。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和苏州乐器厂家的制笛师在全国各地采集制笛原料,经比较,大家一致认为中泰苦竹最适宜做笛子。当时,紫荆村虽有漫山遍野的苦竹,但村民没有制笛技艺,一支苦竹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到外地民族乐器厂。

制笛共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包括晾干、烤干、压直、刮皮、去衣、定调、打孔、试音、接头、打磨、上漆等,有的环节可以用半自动设备辅助,但大部分环节需手工完成。而且每棵竹子的生长状况不同、粗细厚薄也不同,原材料的千差百异注定竹笛无法批量生产,依赖于师傅的“慢工出细活”。198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到中泰开办联营厂。同年,董雪华、丁志刚、黄卫东等18位当地青年赴上海民族乐器厂集体培训进修。回乡后,一些年轻工人纷纷脱离联营厂,自立门户办制笛企业。

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日益成熟的生产技术,加上产业集聚带来的综合效应,让紫荆村竹笛产业迅速崛起。过去,农民卖苦竹论斤只售几毛钱,现在自制竹笛,一支品质上乘的专业笛能卖到千元以上。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从苦竹之乡到掘金热土

如今,中泰第一代制笛师已迈入花甲之年,竹笛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伴着笛声长大的“笛二代”们回到家乡,接上了老一辈的班。比如,中泰竹笛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卫东的女儿黄毓,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加入了家里的竹笛厂,从事竹笛生产销售、文化传播、研学培训等工作。

像黄毓一样,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后返乡创业的“笛二代”有30多位,他们通过竹笛制作演奏网络公益课堂、竹笛销售直播等线上渠道,以及笛竹培育、竹笛制作、竹笛配件制作、竹笛演奏培训等线下渠道,成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有了“笛二代”的加盟,中泰竹笛产业发展越来越旺,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相比20多年前,紫荆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造起了小别墅,开上了小汽车。“20年前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宽敞的双向柏油马路,原来的砖瓦房成了三层小别墅。”55岁的制笛师傅黄卫东告诉记者,前两年紫荆村评上了国家级亿元村,村里还造了竹笛展示馆。

20年来,跟随“八八战略”的指引,紫荆村的经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让苦竹里“吹出”了甜甜的“共富曲”。

做竹笛产业发展的探路者

中泰竹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但如何实现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忧虑。比如,这里原材料虽多,但苦竹从生长到制笛至少需要5年,可用原料供不应求;又如,目前的竹笛企业大多是家庭作坊,缺乏统一品牌。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原材料而言,只有苦竹好了,才能生产出好竹笛。20多年前,中泰建了一个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苦竹“种质资源基因库”,将国内其他地区的苦竹与当地苦竹进行对比,看看哪个品种更适合做竹笛。

为了规范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今年7月,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DB3301/T 0413-2023《地理标志产品 中泰竹笛》正式发布,并将于7月29日起实施。“未来,中泰竹笛产品品质可以用数据说话,足以与其他竹笛产品进行区分,体现其技术、质量上的优势,实现优质优价。”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许燕君说。

在余杭,“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不光有中泰竹笛,还有径山茶、鸬鸟蜜梨等特色产业。20年来,余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不断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如今,在中泰街道,建起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引入专业MCN机构和团队,指导当地农户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在径山镇,打造围绕“径山茶”品牌的民宿、餐饮、商业等全产业链条,推出茶园观光、茶事劳作、茶俗体验等旅游新模式;在盛产蜜梨的鸬鸟镇,通过举办山花节、蜜梨生活节等品牌节展,推出“鸬鸟七点半”夜游线路,吸引长三角游客纷至沓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余杭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向未来,我们期待着余杭这方人杰地灵的热土,不断深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