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杨福郯走了。

按照这位老党员的遗愿,他的遗体被捐赠给杭州师范大学,成为“无言良师”,用另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发光发热;他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4名患者,让他们重见光明。

他生前曾说过:“人活一百岁也就30000多天,有生之年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人活着开心就好。遗体捐献,不仅是造福后代的好事,也能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致敬,杨福郯先生!一路走好!

在径山基层工作33年 留下100多篇宝贵史料

杨福郯,出生于1932年12月18日,浙江诸暨人。

1959年,27岁的杨福郯来到径山潘板工作,担任公社文书。工作期间,他时刻把群众放在首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杨文书”。

在径山工作的33年里,杨福郯一直扎根在基层,做着当年人称“百搭”的文书工作。

2012年,年过八旬的杨福郯开始写起文章。虽已入耄耋之年,肝肾功能不全又查出肺癌晚期,但精神状态不减当年。

春夏秋冬,他坚持外出采访、查阅资料,奔波在径山的各个村社,连他的儿女们都说:“我们老爸的工作没有休息天,比我们上班还忙嘞!”

杨福郯却说:“人活一百岁也只有30000多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已不多了,要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准确记录史料,杨福郯多次跑省、市、区档案馆,以锲而不舍的拼命精神与时间赛跑,撰写了纪实文章100余篇。

2016年12月,杨福郯第一本书《往事潘板桥》出版,随后两年他又完成了《径山旧事》,抢救挖掘径山历史上的人或事,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的文章在《余杭时报》上多次刊发,被区档案馆等部门多次采用,《烈日下的点心》《难忘的苦难岁月》《前溪四十年蜕变》等文章相继获奖。

拥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进取之心,发挥余热坚持创作,杨福郯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2017年被评为“老有所学”好典型人物,2018年被评为“老有所为”奉献奖、“美丽余杭人”和余杭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7年前毅然决定捐献遗体

他的眼角膜让4人重见光明

杨福郯生前曾说:“生不建房,死不建墓”。他将生死看得很淡,认为“人终究是要回归自然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杨福郯一直都有一个念头:捐献遗体。

“早在1998年,我去浙江医科大学拿过遗体捐献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办成。”杨福郯说,没想到,这一搁就是18年。

2015年,杨福郯把遗体捐献的想法告诉了径山镇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春宇。张春宇支持老人的想法并叮嘱他,遗体捐献要征得家人的同意。

当杨福郯再次把内心的想法告诉家人时,老伴和子女的态度令他十分高兴。“我女儿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全家人的支持和张春宇的帮助下,2016年9月,杨福郯在径山镇红十字会签下遗体捐献书。

杨福郯说:“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眼角膜可以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可以供医学进行研究。”言语之间,杨福郯嘴角上扬,露出一丝自豪感。

2023年5月19日14点,杨福郯在儿女的陪伴下安详离世,遵照老人的遗愿,家属第一时间与区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在工作人员的协调帮助下办理相关手续。

据悉,虽然杨福郯年事已高,但他的眼角膜状况很好,已成功移植给4名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记者 朱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