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余杭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余杭发展史上极具考验和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以及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稳住经济大盘和稳进提质攻坚行动上来,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巩固回升,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1.25亿元,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671.5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9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

1.创新策源成效显著。科技成果蓬勃涌现,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浙大余杭脑机交叉研究院成功落户,天目山实验室顺利揭牌,10家省实验室余杭占4席,杭州未来科技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创建。连续两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R&D占GDP比重达到4.51%,创历史最高,“创新指数”跃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13家单位1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大孵化器”战略提质扩面,新增孵化载体53个、物理空间194.89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9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人才引育持续发力,引进及合作两院院士及海外院士16名,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名、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5名、市“西湖明珠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24名,人才资源总量突破35万,持续领跑全省。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新入选科技部公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1家,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均列全省第一。新增市场主体44943家、上市企业7家,均列全市第一。

2.三次产业企稳巩固。服务业承压前行,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70.16亿元,增长1.1%。规上服务业实现营收6382.21亿元,增长0.1%,其中规上信息软件业增长-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4.4%,另外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3.5%和7.2%。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8.72亿元,增长0.7%。连续四年蝉联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同类地区全省第一,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省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2家,数量全省第一。工业发展积能蓄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2.62亿元,增长-0.4%。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6家企业入选省级未来工厂、数字工厂培育名单。农业生产稳定有序,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2.4%。新认定省级未来农场、数字农场5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蝉联全省优秀、全市第一,获评全市唯一的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3.三大需求协调发展。投资支撑强劲有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其中项目投资增长4.3%,房地产投资增长19.2%。结构性投资增势明显,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分别增长21.2%、11.5%,制造业投资增长12.0%。全年集中推进润丰氢能源等重大项目121个、总投资831亿元。消费需求深度激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10亿元,增长10.2%,增速全市第一;网络零售额1785.1亿元,增长17.3%,总量和增速全市第一。入选2023年度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区),列入商务部基层电子商务政策直报点。成功举办数智消费IN余杭暨完美生活节系列促销费活动,发放各类消费补贴、购车补贴约8500万元。对外贸易稳中向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76.75亿元,增长7.5%,其中出口351.88亿元,增长7.9%,进口24.88亿元,增长2.5%。引进落户杭州海关生物检测科研基地,4家企业入选省级公共海外仓。

4.民生福祉扩面提质。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422元、51384元,增长2.9%和5.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5,持续位居省市最优行列。共同富裕成果丰硕,创新实施“支点计划”,大力推进“10+N”行动,位列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综合考评第一名,荣获省政府推动共同富裕成效明显督查激励。8项成果入选省市共富试点和最佳实践,数量位居全市首位。入选全市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9个。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630万元,全面消除100万以下经营性收入薄弱村。建立全省首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新增就业3.79万人。基层治理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省党代会等重大维稳安保任务,获评全省唯一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夺得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一星平安金鼎”。高标准建成区社会治理中心,建立全省首个区县级大调解协会。公共服务日益健全,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2家,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31家。投用学校项目19个、新增学位1.38万个,引培区级以上名优教师547名。开工公租房42.8万方、共有产权房10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4万套(间),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8.5万方。提升现代医疗服务水平,浙大一院良渚分院(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利投用,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居全市第一,复评通过国家级健康县,获评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区。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亲清助企见行见效,“第一时间+最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举措,出台“助企纾困36条”“稳进提质58条”和减负降本等政策,为企业减负93.2亿元、办理出口退税30.74亿元,累计兑现各类惠企扶持政策资金114.27亿元,兑现资金量全市第一。要素保障成果显现,抢抓政策“窗口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098亩,使用地方政府债35.55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5亿元。招商引资量质并举,重启北京、上海、深圳驻点招商,签约科兴中维、爱康科技、中建三局等重大项目276个、总投资超177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11个、10亿元以上62个。实际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金融信贷运行稳健,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0.61亿元,增长17.0%,增速全市第一。截至12月底,全区本外币贷款余额2132.95亿元,较年初增加614.27亿元,增长40.5%,增速全市第一,企业贷款利率创历史最低水平,不良贷款率0.39%。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新增国家级试点5个、省级试点58个,“构建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体系”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金奖,“城市CT”“良渚遗址5000+”获评全省“最佳应用”,成为全省唯一获得改革突破金奖和“双最佳应用”的区县,发改大脑入选“最强大脑”名单,数字化改革获全省五星最高评价。

6.生态底色靓丽多姿。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施新时代美丽余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100%,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3%、22.6%,建成区级以上“无废细胞”49个。圆满承办国际生物多样性主题日杭州主场活动。绿色低碳加快转型,7个单位入选省第二批低(零)碳镇街、村社试点,1个项目入选全省2022年度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2个项目入选全市首批十大低碳场景。城乡风貌整体提升,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3个、省级未来社区6个,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创建省市美丽城镇样板5个,实现市级美丽城镇全域覆盖;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启动创建未来乡村示范带5条、示范村5个;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3个、水美乡镇1个。旅游产品优化供给,创建浙江省4A级景区镇2家,3A级景区村14家,打造省级农文旅融合精品游线2条、市级宋韵精品研学线路1条,“径山茶溯源之旅”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2022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但GDP、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距人代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是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速下滑,滞胀风险上升,国际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从内部环境看,“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冲击明显,输入性通胀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情况持续影响。从我区情况来看,传统优势面临冲击,龙头企业存在波动,市场预期有所转弱,区县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克难攻坚采取的政策举措力度空前,全区上下为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向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宏观环境下经济发展基本面承压明显;创新和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还不够有力;区域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国际化水平还需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等等。为此,全区上下必须强化“短板就是优化空间,弱项就是发展潜力”的理念,直面问题、敢于挑战,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20周年,是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之年,也是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大干之年。全区上下必须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委全会决策部署,有效应对“三重压力”,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余杭要“立非常之志、下非常之功、行非常之策”,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靠前发力,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为省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实际,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主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贯彻上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客观分析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趋势,确保政策举措顺时而动、应势而为;二是强化指标衔接,持续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发展规划的衔接,总体上高于省、市目标要求,“十四五”重点指标确保时间过半、进度过半;三是注重统筹平衡,将“保位争先”和“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谋划、科学平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省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综合考虑,2023年全区人代会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

——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

——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5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一)持续优化三次产业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

主要考虑:GDP增速总体高于国家、省、市水平,是二十大开局之年的奋进要求,也展现出我区排头兵、领头雁的定位和担当;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各地各部门“拼经济、稳增长”的迫切需求,可以预判2023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会变;另外,鉴于2022年我区低基数的客观实际,5.5%以上的目标有助于激励全区上下真抓实干、持续奋进、争创一流,确保2023年(“十四五”中期之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的增速已基本达到我区历年发展平均水平,可保持农业发展稳定。规上工业增加值2022年持续低位徘徊,但考虑到新的一年全区工业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加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扎实推进以及2022年低基数等多重因素支撑,2023年目标需达到6.5%,以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全区增长多作贡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5%且已多年保持高位增长,2022年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疫情、特别是以阿里系为主的信息软件业增长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服务业深度承压。但从2023年宏观环境进一步宽松、平台经济规范发展、阿里系企业降本增效、非阿里系企业持续增长等方面考虑,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需6%。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确保服务业稳进提质。激发全域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布局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数字文旅、生命健康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好全区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园建设。持续做好特色小镇提升、考核,开展满三年小镇“亩均领跑者”行动。做好楼宇、总部认定及政策兑现,优化星级楼宇评定和招商奖励。二是加快制造业提质升级。以百强企业、数字经济30强企业为重点,推行“亲企助企”常态化机制,突出精准服务导向,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深入实施“雄鹰计划”“双百计划”,打造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杭州)总部基地,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5家、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家以上。加快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500亩,建设产业空间150万方,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三是确保农业发展稳定。加快农业提质增效,重点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苕溪省级农业园区创建,做精“百园农业”建设。着力构建一二三产叠加融合的现代产业振兴发展新体系,重点打造径山茶、仁和渔业、鸬鸟蜜梨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全区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产业收入均达到12亿元。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新划定16.9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提升10000亩,打造农业标准地3个,争创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二)稳步推进经济发展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保障重点领域重点支出。全面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挖掘存量财源增长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案。研究预备一批有含金量、突破性的政策,精准助推全区产业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加大招商引资引才育才支持力度,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加快专项债券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统筹做好项目谋划和准备,争取上级资金资源支持。二是实现招商引资精准发力。坚持“一把手”招商、敲门招商、驻点招商联动发力,瞄准世界500强、国企央企、行业领军等企业招大引强,实现全年招引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7个。加大外资外商招引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落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等头部企业全方位合作,加速促进数字消费、智慧物流等产业回归。三是加快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做好优质建筑业企业挖掘,优质总部企业招引服务等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合理安排各板块房地产项目供应,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合理增长,守住不发生资金断裂、项目烂尾等重大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区的信贷投放力度,做好金融总量保障。深入落实“凤凰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动态管理300家上市培育(后备)企业库。

(三)有效提升三大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着力攻坚“152”工程、省、市、区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全区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热情,加快带动全区面上项目建设,形成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_欧洲杯官网投注投资实物量,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确保常态化推进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化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全力提升工作实效,抢抓政策窗口期,多渠道积极争取用地、资金、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二是确保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加大“商业航母”“高端品牌”“首店经济”招引力度,落实消费券发放等促消费手段,2023年开展消费嘉年华、文旅促销季等活动50场以上,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增速继续领跑全市。积极打造余杭商圈新地标,开展夜间特色美食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区新建及改造提升,建设夜经济集聚示范区。三是提升外贸出口服务水平。强化政策金融服务,推动展会、信保等外贸新政落地,健全商务出入境制度,推动包机政策落地,强化签证指导服务。支持外贸出口企业经营模式升级,进一步完善海外营销网络,加强海外仓、海外展示中心建设。

(四)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51%。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信息软件传输、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领跑,支持龙头企业产能恢复、产业回归、产值提升,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实施“未来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等产业布局,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打造未来产业引领地。服务OPPO、vivo、字节跳动、钉钉、中移动等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保障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总部、菜鸟网络总部建成投用。二是系统培育创新载体。实施“创新策源工程”,开工建设之江实验室二期,竣工投用湖畔实验室,保障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招生运行,推动四大省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浙大余杭脑机交叉研究院和科技领军企业等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_欧洲杯官网投注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省级“双尖双领”攻关计划,赋能产业能级提升,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三是全力优化创新生态。持续落实“黄金68条”产业扶持和“黄金20条”人才扶持政策,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效应”。保障创新创业空间,新增孵化载体30个、物理空间160万方,创建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个。筹建“长三角人才之家”,招引人才总量达到40万名以上。

(五)聚焦聚力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稳步增进民生福祉。建设高质量就业城区,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左右。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动态精准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二是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施“社会智治工程”,迭代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动态消除各领域风险隐患。全面贯彻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动态调整防控机制,实现“保健康、防重症”与“保稳定、促发展”有机结合。强化金融安全管控,加大小贷、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机构的监管力度。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除险保安”专项行动,深化信访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防范物价异动风险,确保全区价格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三是加快形成共富成果。持续攻坚共同富裕“十大支点项目”,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20万以下相对薄弱村,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实施“五星幸福体工程”,加快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和城乡风貌样板区等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构建与城市新中心相适应的幸福共同体。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和区县协作,谱写新时代“山海情”。四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施“美好教育工程”,打造省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20所,全年引培省市名师名校长100名。实施“舒心就医工程”,加快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保障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建设,高标准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五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项目,引进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卫生人才不少于100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5张以上。改善居住环境品质,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18万方。关爱“一老一小”,全面推进养老服务提质行动,实体化运营三级未保体系,创建全国未保示范区。

(六)提质升级美丽余杭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推进生态环境保障。升级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44个,落实污染天气应对机制,PM2.5浓度维持在3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实施“碧水安澜工程”,推进梦溪水乡、南湖、三白潭、北湖草荡等综保工程,加快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城西南排和仁和净水厂建设。强化净土专项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二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建成运行双碳数字管理平台,推进低碳试点建设和特色场景打造,完成首批4家省级低(零)碳试点单位验收评估。迭代升级“余杭碳眼”“能耗双控”等双碳平台重要协同应用场景,探索建立碳普惠交易机制。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倍增行动,新增光伏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三是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高站位谋划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和五千年发展轴构成“两廊一轴”空间新格局。加快城市界面重塑,启动未来科技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交通畅达工程”,保障地铁5号线西延、10号线二期三期、12号线一期等地铁项目建设,加快良睦路延伸、文一西路西延、杭州中环余杭段、留祥快速路西延等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实现环境品质跃升。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进“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快北湖草荡、南湖综保等湿地群落生态修复,助力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进新一轮美丽城镇建设,创建省级未来社区8个、城乡风貌示范区4个。实施美丽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争创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全力做好杭州亚运会服务保障,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50个,总面积3.5万方以上,新增体育健身设施15处。


附表:余杭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23年计划建议



附表

余杭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建议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22年目标

全年完成情况

2023年建议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增幅(%)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

2651.25 

1.0

5.5以上

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2

43.93 

2.4 

2

3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8以上

242.62 

-0.4 

6.5

4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7以上

2270.16 

1.1 

6

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亿元

7以上

1698.72

0.7

8.5以上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0

671.50

-9.9

5

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0

352.93

-6.1

5

8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

/

9.7

6以上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

801.10

10.2

8

10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6

376.75

7.5

6

11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

10.17

/

(10)

12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00)

591

(公示数)

/

(500)

13

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

(4.15)

4.51

(2021年)

/

(4.51)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79422

2.9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51384

5.5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

3.79

/

(3)

1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以内

4.7

/

5以内

18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2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84.5

/

完成市下达任务

21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

30.4

/

完成市下达任务

注:1.()内为指标绝对值;2.生产总值增幅和增加值增幅为可比价,其它指标增幅为现价。

声明:本文有删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