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卫星云图,图斑颜色表示耕地作物类别,图斑上的文字表示耕地的种粮者和面积。

小麦收获趋势图

“卫星档案”还可以追溯每块耕地的流转情况, 即同一耕地在不同年份的不同承包人。

(通讯员 黄燕清 王艺涵) 借助卫星遥感技术,鼠标一点,在杭州稻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大屏上,瓶窑镇田间地头的场景一览无余,土壤墒情、秧苗长势、病虫害等迹象尽收眼底。

“不止这些,借助我们的‘卫星名片’,合作社社员承包的土地位置在哪里,面积有多少,种的什么作物,都一清二楚。”公司负责人刘占宇博士说。

瓶窑镇是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产粮大镇,耕地面积2.6万亩,每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4.3万亩。如今在这里,借助遥感卫星,耕地都有了自己的“卫星名片”。

何谓“卫星名片”?刘占宇介绍,“卫星名片”就是采用国际上最新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展耕地田块分布、面积、种植作物类型和种粮大户个人之间的要素匹配,实现“一地一码”“一户多码”“一社多户”。

“卫星名片”具体能为农业做什么?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准确地计算出某一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这为农作物补贴发放、受灾理赔方面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不用再靠人工实地核查。

“农户以前要拿到补贴,必须由报账员核查编册,经历镇街、供销社、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逐级审核等十余个环节,花费60天以上的时间。”刘占宇介绍道,“这样‘人工造册’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因为信息不准确导致农户拿不到补贴,或者发放不精准,导致不种粮的人有补贴,真正种粮的却拿不到。”

即便采取地面巡查和无人机航拍调查取证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弊端,也难以做到辖区全覆盖,漏查漏检的情况在所难免。长期以来,耕地确权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的沉淀和闲置,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

从去年开始,瓶窑镇政府与浙江大学、杭州稻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政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模式,通过“卫星名片”“卫星档案”的数字化场景,解决上述难题。

东苕溪稻米专业合作社社员罗天子就是“卫星名片”的受益者之一。罗天子是种粮大户,合计流转耕地面积将近2000亩,但这些耕地田块多还分散。根据团队为瓶窑镇辖区内耕地创建的卫星档案显示,罗天子在崇化村流转的耕地面积超过了他上报的小麦、油菜和冬闲田面积之和,在排除油菜、冬闲田测定面积无误后,判定上报的小麦面积比卫星档案显示面积少了102亩。

这一情况快速反馈至罗天子本人,以及瓶窑镇、崇化村相关负责人。经过现场勘察,面积确实少报了,相关负责人及时调整上报面积。按照余杭春粮作物规模种粮补贴350元/亩的标准,此次调整为罗天子挽回了3.57万元的损失。

农作物长势监测也是“卫星名片”的重要应用之一。“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田间农作物长势,每天都可自动更新一次每块地的作物长势情况,可实现精准高效低成本巡田,有效节省人工成本。”刘占宇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人员将长势区别的地图数据输入到植保无人机后,无人机可以精准地进行变量施肥、变量喷药,减少生产成本。据统计,精准施肥可以减少20%~30%的化肥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面源污染。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在丰收季节,卫星数据还可用于监测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据悉,农业部门可根据卫星数据提前3-4周对收获期进行一个精准的测报,并结合气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时制定抢收方案、农机具调配方案、烘干晾晒方案等,助力农户抢抓农时保丰收。



分享: